在认识我的大多数人眼里,我应该算是一个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都挺不错的孩子。曾经我眼里的自己也大致如此,直到读研二的时候,我才后知后觉地发现之前的我完全没弄懂学习和认知应该是怎样一回事。
但出于一些毕业就业的压力和自身的惰性与拖延,时至今日,我才终于有了一点去亡羊补牢的想法。
一些反思
现在回忆起来,在过去漫长的受教育阶段里,我有点更像一个被训练的ai模型,被投喂了一些训练语料,然后被期待着在考试中输出尽可能多的正确解答。至于知识的体系、思维的养成,不能说完全没有学到,但都被扔在了潜意识之下的黑箱之中。
这导致了我学到的知识碎片化而不成体系,甚至还有一部分与其说知识可能更应该被称之为解题技巧。这些没有体系的知识,只能被当成工具来使用,而难以让人最大程度地去领悟一些智慧的精髓和历史的教训。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我学了多年的数学奥赛,又读了四年的数学本科,但直到读CS的研究生时,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数学的精髓在于它的抽象思维(如何建立一个可分析的抽象),而并不是那些在等式或者不等式两侧做变换的技巧。
我想我有理由去迁怒一下我们的教育,现有的制度在筛选人才、灌输知识和养成智力上做得确实差强人意,但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设、思维的培养(所谓的通识博雅)却选择性忽略。这不仅仅体现在考核机制上,而更体现在了很多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授课上。
当弊病从中学教育延续到了本科生教育时,其实是相当可怕的。不过我所在本科院校,与国内的绝大多数学校比,对本科生的培养做得已经算是不错,加上数学专业本身,不太会有很多工科专业那样课程内容老旧、缺乏有效实践的问题。造成我后知后觉的原因,我的愚笨和懒惰也难辞其咎。
我的学习习惯其实是很差的,我不爱听课、不爱做笔记、不爱总结反思,只会在必要时刷刷题。当年的我也没有笨到完全不知道这样不会学到体系性的知识,但是贪玩和拖延,几乎让我对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变成功利性的应试突击。
我们的教育和考核制度也纵容着我这样做,甚至让我在其中如鱼得水。总之,这造成了至少两个显而易见的后果:
- 我的基础知识体系并不牢固
- 我的思维能力和模式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锻炼
一点计划
如果能在更早的人生阶段建立起更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当然会是一件更棒的事情。不过能在有一点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的状态下,重新以一点更高的观点重新建立相对基础的知识体系,也是一件足以让人兴奋的事情。
其实我也一直喜爱着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这两个学科以及它们给我带来的乐趣,只是就像所有自制力薄弱的孩子一样,我会更沉迷于很多易得的反馈感。
所以我的计划是:重新回顾和学习有关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框架,我会更多思考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更多考虑why而非what和how的问题,更多关注其后的思维模式。
我不太确定如果真的要完成这个计划需要多长时间,可能需要两年或者更久。但我的一个实践方案是以大概每周一篇的速率在这个博客上记录一些学习笔记与心得,是对费曼学习法的一个践行,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激励,还有对当年未曾记过太多笔记的一点弥补。